先不说街头的烟。先看一张航迹图。2022-04-09,6架运-20降落在贝尔格莱德。机场塔台没多话,箱子很重,车队直接走。 这不是普通货运。是一次中程防空的补洞。对塞尔维亚来说,是把天上的空白补上一块。对周边国家,也是一种提醒。 背景摆在那。1999年被轰炸,防空网被打散。加入欧盟谈判还在拖。科索沃问题还在。北约基地环绕,天上看得见的眼睛很多。 塞尔维亚的空军不强。米格-29数量有限,维护难。近程防空有Pantsir-S1,20km级别爱一配,拦截高度也有限。缺的是100km级别的中程层。 2019年,贝尔格莱德签下FK-3合同。FK-3是HQ-22的出口型。2022年春天交付。运-20来回几趟,把核心部件送到位。 这里有几个硬数据。运-20最大载荷约60t。一次能装一套关键模块。FK-3对空射程公开说法为100km,多目标导引,车载机动,发射架通常4枚装。 系统到手不等于能打。要接入本国雷达网。要训练班组。按常规,转入初始战备得几个月。导弹数量是关键,库存少就不敢轻易放。 塞尔维亚没只买这一样。2020年引进CH-92A无人机。后来推进国产无人机。思路很直:先把看见的能力补上,再补打的能力。 这次空运还有一层意思。中国把远程投送放到了欧洲腹地。不是阅兵,是落地。对外说的是能力,对内说的是交付可信。 航线也说明问题。公开的航迹显示,机队经土耳其进入巴尔干。土耳其是北约成员,但它也有自己的盘算。这就是地区政治的缝隙。
塞尔维亚的位置不轻松。欧盟希望它跟随制裁俄罗斯。能源却靠俄气,2022年还签了新的气合同。两边都不敢得罪,就走平衡。 从战术看,FK-3怎么用?很可能覆盖贝尔格莱德、尼什、诺维萨德一线。和Pantsir做层叠。山多,低空阴影多,机动发射车得常换阵地。 对手的招也清楚。北约的ISR优势大。E-3、RC-135、RQ-4常飞。电子战强。民航应答器数据也能拼图。塞方就要多伪装,多假阵地,多无线电静默。 还有一个老问题。弹药钱贵。中程导弹一发成本不低。经济体量摆那。军费涨得慢,库存就会紧。打得起,补得上,才算稳。 外部反应不意外。欧盟和美国都表达关切。塞尔维亚强调合法购买。土耳其允许过境这件事,会被记在本子上。说明区域博弈还有空间。
内部政治也会受影响。领导层能展示独立防务。反对派会问账:维护费用多少?会不会让欧盟谈判更冷?预算要从哪儿挪? 地区的军力对比在变。克罗地亚采购12架“阵风”,交付从2024年开始。匈牙利有JAS-39。塞尔维亚没法拼制空,选了强防空的路。 这个路子有利有弊。利在门口能守住,成本低于整建空军。弊在离岸压制遇强敌还得挨打,需要纵深,需要分散,需要坚韧的后勤。 技术细节不花哨,但要到位。要把本国老雷达、通信网和FK-3打通。要多做夜间转场。要造诱饵发射架。要算账,导弹怎么轮换保质期。 中国这边也有考量。一次成功交付,会带来口碑和后续保障合同。也等于一次在欧洲检验远程投送流程。油、航路、地面装卸,都有经验值。 美国和北约会怎么对?更多空中监视,更多电磁侦测。演训会靠近,但会克制。真正的压力会放在政治和供应链上,让补给变难,让维护变贵。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024-2026,边境摩擦还会有。KFOR还会增兵几次。塞尔维亚会多办实弹演训,展示开机率。导弹实射次数会很少,主要做威慑。 也许还会出现第二批导弹补充。或者买更远程的监视雷达。也可能多投钱在无人机与反无人机,填低空洞。预算允许才行。 小国的选择不浪漫。不选口号。选工具。FK-3是工具。运-20是工具。能不能把天线、导弹、油料、训练绑成一根绳,这才是重点。 至于街头的火和口水,它们会过去。留下来的,是几套发射车,一些库房,一张更密的空情图。安静,但有用。
富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