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信阳日报迪时策略
耿润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调职业教育需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一线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程与岗位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以岗位需求引领课程设置,用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效,靠职业证书规范能力标准,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效路径。探索该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程开发与设置对接岗位需求,构建“岗课”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置需以学前教育行业的岗位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精准匹配。学前教育岗位群包含幼儿教师、保育员、早教指导师等不同岗位,各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异:幼儿教师需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熟练进行活动设计与组织、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保育员则需精通幼儿日常护理与卫生保健技能。课程开发第一步是深入调研地方幼儿园、早教机构等用人单位,梳理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形成岗位能力清单。
基于岗位能力清单,课程内容设计需转化为具体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着力提升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开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选取幼儿园真实主题活动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领域活动设计方法,并在模拟幼儿园课堂的实训中进行实践演练。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岗位常用的观察评价、家园共育等内容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课程,确保学生所学可直接服务岗位实践。
课程设置还需兼顾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要求迪时策略,实现“课赛”“课证”联动。高职院校可将省级、国家级学前教育技能竞赛中的婴幼儿急救、儿歌弹唱、舞蹈创编等项目纳入课程实训模块,通过竞赛标准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将《保育员职业技能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融入相关课程,比如在《幼儿卫生保健》中强化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营养配餐等与保育员证书考核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具备考取职业证书的能力。
二、开发模块化与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强化“赛证”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
“岗课赛证”融通下,开发模块化与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是强化赛证驱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高职院校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实训内容深度衔接岗位需求、竞赛标准与证书考核。模块化实训课程按学前教育岗位核心能力,分解出若干独立又关联的模块,如幼儿一日生活照料、艺术教育技能、安全防护应急等,每个模块都包含理论讲解、示范操作、模拟练习、实战考核。
模块内容设计要充分融入技能竞赛元素和职业证书考核要点,比如艺术教育技能模块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前教育赛项的钢琴演奏、绘画创作等内容,将竞赛评分标准转化为实训考核指标,让学生在模拟竞赛场景中反复练习提升技能,安全防护应急模块则结合保育员证书中婴幼儿意外伤害处理的考核要求,设置心肺复苏、异物梗阻急救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练习应急处置流程。
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应注重各模块间的逻辑关联与能力递进,构建从基础到综合、从模拟到实战的路径:初级阶段侧重单项技能实训,如幼儿歌曲演唱、简笔画;中级阶段开展综合技能实训,整合不同模块技能,比如组织完整的幼儿主题活动需综合运用活动设计、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多项技能;高级阶段通过顶岗实习、跟岗实践,让学生深入幼儿园真实岗位,将技能用于实际工作,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实训课程体系的运行依赖多元化平台,校内的模拟幼儿园教室、蒙氏实训室、感统训练室,校外与地方优质幼儿园共建的实训基地,都能为学生提供真实岗位实践环境。同时,要引入以赛促训机制,定期组织校内技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竞赛,借竞赛检验实训成效、激发学习动力,形成“实训—竞赛—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岗课赛证”融通提供人力支撑。院校可建立常态化教师实践锻炼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合作幼儿园担任挂职副园长、教研组长等职务,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家园共育方案设计、特色课程开发等实际工作,积累岗位一线经验;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学前教育技能竞赛观摩与裁判工作,系统学习竞赛评分标准与技能考核要点,并将竞赛中的创新理念和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完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鼓励教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高级技师、育婴师等职业证书,参加婴幼儿急救、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专项技能培训,将证书考核中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日常教学。拓宽师资引入渠道,聘请幼儿园特级教师、早教机构资深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担任产业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课程开发和技能竞赛指导,通过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协同教学模式,弥补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之间的断层。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是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落地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构建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导向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评价内容涵盖岗位实践表现、技能竞赛成绩、职业证书获取情况等多个维度,形成动态跟踪的评价链条。院校可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课程中,将学生在模拟幼儿园环境中设计的游戏方案实施效果、幼儿参与度反馈作为岗位实践评价指标;将学生在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幼儿游戏创编项目的表现纳入竞赛评价维度;将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关于游戏活动设计的相关考点掌握程度作为证书关联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采用课堂表现、实训报告、竞赛成绩、证书等级、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模式。开发线上评价平台,实时记录学生在各项实训模块中的技能掌握情况、竞赛参与次数与获奖等级、证书考取进度等数据,生成个人能力发展图谱,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能力提升建议。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是“岗课赛证”融通持续深化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行业需求调研、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课程体系优化的闭环管理流程。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幼儿园、早教机构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岗位观察等方式,收集岗位能力需求变化、技能竞赛改革方向、职业证书标准更新等信息,形成行业发展动态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适应情况、技能应用水平、薪资待遇变化等,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调研结果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淘汰过时的教学知识点,增加新兴岗位所需的“幼儿编程启蒙”“感觉统合训练”等技能模块,更新技能竞赛的训练内容与方法,对接最新的职业证书考核标准。依托省级以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优质的“岗课赛证”融合型教学资源,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结语
“岗课赛证”融通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确立了科学育人方向,它要求课程内容精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推动实训体系向模块化、系统化转型,通过深化各项要素的融通机制,切实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与学生的实践技能、就业市场竞争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探索“岗课赛证”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只有让培养的人才与学前教育行业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才能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从业者,最终形成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
【作者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2023-JSJYZD-080)阶段性成果】迪时策略
富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